查看: 3292|回复: 0

杰出成就奖提名(一)

[复制链接]

656

主题

656

主题

656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10-11-9 02: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杰出成就奖提名(一)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1-04
作者:钟晨 赵磊

摘要:世界著名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不言而喻。

(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贝聿铭

     陈志华

     汉宝德

     王大闳

     齐康

     张锦秋

     何镜堂

    贝聿铭
    ●提名理由:世界著名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不言而喻。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的作品分布于全世界。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设计“征服了巴黎”。
    陈志华
    ●提名理由:毕生以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以其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转入建筑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曾经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文物建筑保护”等课程,是中国第一部外国建筑史教材的作者。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译著《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
    陈志华同时也是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为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近20年来,清华乡土组对全国范围内的近30处研究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工作,出版了40余部专著。
    作为国家文物局长期顾问,陈志华多年来致力于让国家文物局重视乡土建筑的保护,推动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 无锡倡议》诞生。(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07年陈志华教授又提出:中国乡土建筑为东方农业文明之见证。这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总结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意义。
    汉宝德
    ●提名理由: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专栏作家、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其身份上的每一个时段虽有不同的工作属性,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在建筑教育、办学、推展社会教育、著书立说、推动文化资产保存及推动台湾现代建筑之发展均有极高之社会评价。
    汉宝德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要舵手,他促使本地建筑从战后的日本粗犷主义与中国宫殿式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中解脱,而接轨国际现代建筑的潮流。
    汉宝德对战后的台湾现代建筑思想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六十年代之后,他曾主编许多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刊物,如《百叶窗》、《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划》、《境与象》等,在这些杂志中他首度介绍了现代建筑大师的思想,其后也陆续引介当代美国主流建筑师的作品登陆台湾。在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之间,对于仍处在一片知识荒漠的台湾建筑界,汉宝德的文字彷佛注入了一股甘泉,当年的建筑精英无不受其影响。八十年代之后他为着实现社会教育的理想,力主推动大众艺术与建筑文化,在媒体上写专栏,作文化评论,以提升国人的审美能力与环境观念。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规划中,他结合了科学与艺术,以提供群众娱乐的方式来完成美育目的,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新形态的现代博物馆。
    王大闳
    ●提名理由:1949年以来,台湾复古主义于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极端粗俗,然至王大闳设计的国父纪念馆为之一变,探讨以现代建筑理念、营造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有机结合,摆脱了近代以来大型公共建筑摹古、复古的定势,遂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坚实转向。而其故宫博物院方案、建国南路自宅等,更是持守以现代主义理念,对推动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其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中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王大闳,广东东莞人,1918年生于北京。1936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来年转建筑系。1941年进哈佛大学随葛罗培斯学习,班上同学有贝聿铭与琼森,并于1942年10月取得建筑设计硕士学位。
    王大闳是少数经历“完整”的华人建筑师,先是出身于中国上层社会的书香世家,体验过北京、上海与苏州的传统建筑空间,之后在人文欧洲浸淫多年,最后在美国受教于第一代前卫现代建筑师葛罗培斯、密斯等人,这让他自信、轻易地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这也给台湾更年轻一辈建筑师深远影响。
    至于对中国传统,他也有看法:“配置上的一进又一进,一间穿一间,很能满足人们‘神秘感’的需要……中国的墙也很能发挥它的作用,增加住宅里的含蓄感。”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要完整的养成与生活经验来完成。
    齐康

    ●提名理由:以其高超的设计艺术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撰有《城市的形态》、《风景环境与建筑》、《建筑境》等书。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首届建筑教育奖。他最早参与中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研究及相关的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首先在中国提出城市形态的研究及其相关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齐康,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31年10月28日出生,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名誉系主任。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最早参与中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的研究及相关的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二十年来长期从事现代的建筑创作的研究及相关的建筑形态研究,主张进行地区性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首先在中国提出城市形态的研究及其相关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建筑工程设计及规划设计大小近百处,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设计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张锦秋
    ●提名理由:有明确的建筑理念,并且倾注一生去探索之。其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通过作品实现其理念,主持了众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其建筑理念和作品都与本土文化发展有关系。其作品对西安城市发展有巨大影响。
    师从中国建筑理论先驱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和工作12年。从1966年开始,在古都西安工作近半个世纪,始终如一地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一直致力于基于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设计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科技创新、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现代建筑,弘扬了中国建筑的核心理念。她的作品和研究成果被誉为“新唐风”。
    代表作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群贤庄、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等。她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并努力实践。是我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的建筑学家,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迈出的一大步。
    何镜堂(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提名理由: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200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镜堂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2002年,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2005年4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标;2007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赛,中国馆以何镜堂院“东方之冠”作为国家馆的主体与清华大学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合作组成联合团队深化设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